對于結構設計優化,網絡上也展開過討論,多數網友認為,結構設計優化是結構設計的更高要求,對于提高設計質量,節約建設成本都有重要的意義。以下為某結構工程師的看法,他把結構設計優化比做對結構設計缺陷的醫治,這種看法形象,也很有道理。
為什么要進行設計優化?因為很多設計不健康(肥胖、虛弱、有小毛病),建設單位花了很多錢,買來的卻可能是又胖又丑的設計,設計需要治療。設計優化的好處——看病治病,頂防免疫,使設計更健康。目前做優化的公司多不多?設計還處于原始社會,很多人不知道設計生病了,也不知道到哪里治療,經常給設計亂吃藥或者于脆不治療。施工圖 審查不能代替優化——施工圖審查是看有沒有,優化看好與否。川鋼量大不一定就安全, 塊頭大不一定就強壯,合理均衡才健壯。用鋼量下降會導致安全儲備降低嗎?合理減肥對健康有利。為什么個別構件優化后用鋼量反而上升了,準備練長跑的運動員先前下肢發育不良,現在終于正常了。哪個階段做優化效果最好?當然是病恙初期治療效果最好了,花錢少,效果好。咨詢公司和甲方的關系,咨詢公司就像保健醫生,替朋友保持健康。說服設計院配合優化,就像說服病人吃藥打針一樣,有病就要治,不能諱疾忌醫。結構設計優化的效果與設計公司的水平、結構類型、優化介入的時機、建設單位的管理水平、設計院的配合情況等很多因素有關。這里需要說明一點,正確的結構優化絕不是簡單的節約用鋼量,而是系統的、整體的優化。優化后的結構不僅更經濟,而且安全度更高,工程風險更小。建筑空間和室內使用更合理,甲方工期和設計院工作量也能得到縮減。結構優化就像給結構設計看病,不是每一項設計都有問題。對于有問題的設計,應抱著“治病救人”的態度,幫助“病人”(設計)診斷病情,對癥下藥,使“病人”及時康復,強身健體。對于沒有問題的設計,進行一次體檢也沒壞處,可以防疫免疫,提高其他方面的健康指數.。既然設計要“看病”,那么“病歷”(結構模型)最好帶來,必要的“檢查”(試算、比較) 是需要的。開了“藥方”(咨詢報告書)后按照要求進行“治療”(修改設計)也是需要的.否則怎么能治好“病”(設計缺陷)呢?
結構可通過方案優化、精細化設計剔除無效成本,結構安全儲備不一定降低,反而有可能提高。結構破壞總是發生在最薄弱的部位,提高結構安全度應針對這些薄弱部位進行加強。在已經很強、不需要加強的部位再進行加強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些部分不論你再增加多少安全儲備都不能提高結構整體的安全度,除了浪費成本之外還可能對結構有害.。這部分多余的安全儲備屬于無效儲備,增加的成本屬于無效成本。當不利作用出現時,無效加強后的結構依舊會在沒有得到加強的薄弱部位破壞。
這個道理同“木桶原理”相似,不增加短板長度,盲目增加長板長度對提高木桶蓄水能力無濟于事。